【鲁迅伤逝概括】《伤逝》是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,收录在《彷徨》集中。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“我”的口吻,讲述了主人公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,反映了新文化运动背景下知识分子的迷茫与理想破灭的过程。
一、
《伤逝》通过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,展现了五四时期青年男女追求个性解放、婚姻自由的理想,以及在现实压力下的失败与痛苦。两人曾勇敢地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,共同生活,但最终因生活的重压、思想的分歧和现实的无情而走向分离。子君在婚后逐渐失去自我,最终被社会抛弃,而涓生则陷入深深的自责与悔恨之中。
小说不仅揭示了爱情在现实生活中的脆弱,也批判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对个人理想的忽视。同时,它也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。
二、关键信息表格
项目 | 内容 |
作品名称 | 《伤逝》 |
作者 | 鲁迅 |
出版时间 | 1925年 |
收录文集 | 《彷徨》 |
体裁 | 短篇小说 |
叙述视角 | 第一人称“我”(涓生) |
主要人物 | 涓生、子君 |
故事主题 | 爱情悲剧、理想破灭、社会批判 |
核心冲突 |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、个人自由与社会规范的冲突 |
艺术特色 | 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、象征手法运用 |
社会意义 | 批判封建礼教、反映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|
三、简要评价
《伤逝》是鲁迅作品中情感最为细腻的一篇,不同于他其他作品中常见的冷峻与批判,这里更多表现出一种对人性、爱情与理想的深切关怀。小说语言朴实,情感真挚,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,是研究鲁迅思想变化的重要文本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