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前赤壁赋繁体原文】《前赤壁賦》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於公元1082年(元豐五年)所作的一篇散文,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。此文以「赤壁」為背景,描寫作者與友人泛舟江上,借景抒情,表達對人生無常、歷史變遷的感悟,同時也展現了他豁達超然的心境。
一、內容總結
《前赤壁賦》以詩化的語言描繪了秋夜江景,通過自然景物的變化,引發對人生、歷史和宇宙的思考。文章情感起伏明顯,從開頭的閒適,到中間的感慨,再到最後的釋然,表現出蘇軾在逆境中的樂觀與智慧。
二、繁體原文與簡體對照表
繁體原文 | 簡體原文 |
壬戌之秋,七月既望,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。 | 壬戌之秋,七月既望,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。 |
清風徐來,水波不興。舉酒屬客,誦明月之詩,歌窈窕之章。 | 清風徐來,水波不興。舉酒屬客,誦明月之詩,歌窈窕之章。 |
少焉,月出於東山之上,徘徊於鬥牛之間。 | 少焉,月出於東山之上,徘徊於鬥牛之間。 |
白露橫江,水光接天。縱一葦之所如,凌萬頃之茫然。 | 白露橫江,水光接天。縱一葦之所如,凌萬頃之茫然。 |
浩浩乎如馮虛御風,而不知其所止;飄飄乎如遺世獨立,羽化而登仙。 |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,而不知其所止;飄飄乎如遺世獨立,羽化而登仙。 |
於是飲酒樂甚,扣舷而歌之。 | 於是飲酒樂甚,扣舷而歌之。 |
歌曰:「桂棹兮蘭槳,擊空明兮溯流光。渺渺兮予懷,望美人兮天一方。」 | 歌曰:「桂棹兮蘭槳,擊空明兮溯流光。渺渺兮予懷,望美人兮天一方。」 |
客有吹洞簫者,倚歌而和之。其聲嗚嗚然,如怨如慕,如泣如訴。 | 客有吹洞簫者,倚歌而和之。其聲嗚嗚然,如怨如慕,如泣如訴。 |
餘音裊裊,不絕如縷。舞幽壑之潛蛟,泣孤舟之嫠婦。 | 餘音裊裊,不絕如縷。舞幽壑之潛蛟,泣孤舟之嫠婦。 |
苏子愀然,正襟危坐,而問客曰:「何為此歎也?」 | 苏子愀然,正襟危坐,而問客曰:「何為此歎也?」 |
客曰:「月明星稀,烏鵲南飛。此非曹孟德之詩乎?西望夏口,東望武昌。山川相繆,鬱乎蒼蒼。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? | 客曰:「月明星稀,烏鵲南飛。此非曹孟德之詩乎?西望夏口,東望武昌。山川相繆,鬱乎蒼蒼。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? |
三、文章特色
- 語言優美:運用大量詩詞意象,文辭華麗而不失自然。
- 情感真摯:透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,表達內心的感傷與豁達。
- 哲理深刻:探討人生短暫、歷史無常,以及面對困境時應有的態度。
- 結構嚴謹:由景入情,由情入理,層層深入,邏輯清晰。
四、總結
《前赤壁賦》不僅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,更是蘇軾思想與人格的體現。它讓讀者感受到他在逆境中依然保持樂觀與超脫的精神,也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中「天人合一」、「物我兩忘」的哲學思想。無論是在文學價值還是思想深度上,都具有極高的歷史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