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苏辙简介资料】苏辙(1039年-1112年),字子由,号颍滨遗老,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、政治家,与兄长苏轼并称“二苏”,同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。他一生仕途坎坷,但文学成就斐然,尤其在散文和政论方面有极高造诣。苏辙性格沉稳,思想深邃,其文章风格朴实严谨,与兄长的豪放不羁形成鲜明对比。
一、苏辙生平简要总结
苏辙生于四川眉山,自幼聪慧,勤奋好学。嘉祐二年(1057年)中进士,步入仕途。他历任多个官职,包括河南推官、右司谏、翰林学士等,曾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遭到贬谪。尽管政治上屡遭挫折,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,积极参与朝政议论,提出许多有益于国家的建议。
苏辙晚年退隐,潜心著书立说,留下大量诗文作品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他与兄长苏轼关系亲密,兄弟二人常有书信往来,彼此支持、互相鼓励,成为宋代文坛的一段佳话。
二、苏辙主要信息一览表
项目 | 内容 |
姓名 | 苏辙 |
字 | 子由 |
号 | 颍滨遗老 |
出生时间 | 公元1039年 |
去世时间 | 公元1112年 |
籍贯 | 四川眉山 |
家族背景 | 父苏洵,兄苏轼 |
科举功名 | 嘉祐二年(1057)进士 |
主要官职 | 河南推官、右司谏、翰林学士等 |
文学地位 | 唐宋八大家之一 |
文学风格 | 朴实严谨,注重理性和逻辑 |
政治立场 | 反对王安石变法,主张改革但反对激进 |
著作 | 《栾城集》《春秋集解》等 |
代表作品 | 《上枢密韩太尉书》《黄州快哉亭记》等 |
与苏轼关系 | 兄弟情深,常有书信往来 |
三、苏辙的思想与文学贡献
苏辙的思想深受儒家影响,强调仁政与民本,主张以温和渐进的方式推动社会变革。他在政治上虽屡遭贬谪,但仍坚持为民请命,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。
在文学方面,苏辙以散文见长,文章结构严谨,语言流畅,内容多涉及历史、政治和人生哲理。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,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的深刻思考。
四、结语
苏辙作为北宋重要的文学家和政治家,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坚定的信念,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。他的思想和作品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传颂,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