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有口皆碑的意思简述】“有口皆碑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一个人或事物的声誉极好,受到广泛好评。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对贤人、名臣的赞誉方式,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通用的表达。
一、成语释义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有口皆碑 |
拼音 | yǒu kǒu jiē bēi |
出处 | 出自《宋史·张载传》:“凡有口皆碑,无言不道。” |
释义 | 所有人的嘴都在称赞,形容名声极好,人人称颂。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的口碑极佳,如:他的作品有口皆碑。 |
近义词 | 赞不绝口、口碑载道、誉满天下 |
反义词 | 众口铄金、恶名昭彰、臭名远扬 |
二、成语来源与演变
“有口皆碑”最早出现在宋代的文献中,原本是形容一位贤臣因德行高尚而被众人传颂。随着时间推移,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,不再局限于历史人物,而是广泛用于现代生活中,用来形容任何受到大众认可和称赞的事物。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示例句子 |
产品评价 | 这款手机上市后,用户反馈非常好,可以说是“有口皆碑”。 |
人物评价 | 他多年来坚持公益事业,可谓“有口皆碑”。 |
影视作品 | 这部电影不仅票房高,观众评价也“有口皆碑”。 |
四、注意事项
- “有口皆碑”强调的是“口碑”,即人们口头上的赞扬,而不是书面评价。
- 使用时应注意语境,避免在负面场合误用。
- 此成语多用于正式或半正式的场合,口语中较少使用。
五、总结
“有口皆碑”是一个表达高度赞誉的成语,适用于描述人或事物的良好声誉。它不仅体现了语言的简洁美,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重视“口碑”的传统价值观。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,合理运用这一成语,可以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