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> 速递 > 精选问答 >

被动式是什么

2025-09-17 14:32:44

问题描述:

被动式是什么,麻烦给回复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9-17 14:32:44

被动式是什么】在语言学习中,“被动式”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语法概念,尤其在英语、中文等语言中都有其对应的表达方式。了解“被动式”的含义和用法,有助于更准确地进行书面和口语表达。

一、什么是“被动式”?

“被动式”是指句子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,而不是执行者。换句话说,句子的主语不是主动发出动作的人或物,而是被动作影响的对象。与之相对的是“主动式”,即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。

例如:

- 主动式:他吃了苹果。

- 被动式:苹果被他吃了。

在被动句中,动作的执行者通常由“由”、“被”、“受”等介词引出。

二、被动式的结构

不同语言中的被动式结构有所不同,以下以汉语和英语为例进行对比:

语言 主动式结构 被动式结构 说明
汉语 主语 + 动词 + 宾语 宾语 + “被”/“由”/“受” + 主语 如:“书被我拿走了”
英语 Subject + Verb + Object Object + "be" + Past Participle 如:“The book was taken by me”

三、被动式的使用场景

1. 强调动作的承受者:当重点在于动作的结果或对象时,使用被动式。

- 例:这幅画被一位著名画家创作了。

2. 不知道或不重要动作的执行者:当不知道谁做了这件事,或者不想强调是谁做的时。

- 例:这个项目已经被完成了。

3. 正式或书面语中:被动语态常用于科技、新闻、学术写作中,显得更客观。

- 例:实验结果被记录在报告中。

4. 避免责任或批评:有时用于委婉表达,避免直接指出责任人。

- 例:错误被发现了。

四、被动式的优缺点

优点 缺点
强调动作的承受者 使句子结构复杂,阅读难度增加
适合正式或书面语 可能掩盖动作的执行者
增强客观性 在口语中较少使用,不够自然

五、总结

“被动式”是一种重要的语法结构,广泛应用于各种语言中。它通过改变句子的主语和动词的关系,突出动作的接受者,适用于多种语境。虽然被动式在正式场合中更有优势,但在日常交流中,主动式往往更加简洁自然。掌握被动式的使用,能够提升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和准确性。

  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

 
分享: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