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词语捉襟见肘什么意思】“捉襟见肘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人在经济、资源或能力上出现严重不足的情况。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时,连衣襟都抓不住,露出肘子,象征着窘迫和无力。
一、词语解释
词语 | 捉襟见肘 |
拼音 | zhuō jīn jiàn zhǒu |
出处 | 《左传·昭公七年》:“今吾子之言,虽未尽善,然其言也,有可采者,是以不敢废也。若夫执事,岂能以一人之身,而为天下之主?若夫捉襟见肘,不能自保,又安能保人?” |
释义 | 原意是衣服破烂,衣襟和袖子不相称,后比喻处境困难,力不从心,资源匮乏,难以应对局面。 |
用法 | 多用于描述经济拮据、人力不足、物资短缺等状况。 |
近义词 | 力不从心、囊中羞涩、捉襟露肘 |
反义词 | 应付自如、游刃有余、得心应手 |
二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示例句子 |
经济状况 | 公司资金紧张,已经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。 |
人力资源 | 团队人手不足,项目推进起来捉襟见肘。 |
资源短缺 | 面对突发情况,医疗资源捉襟见肘,十分紧张。 |
三、常见误用与注意点
1. 不要用于形容身体虚弱:虽然字面意思涉及衣服破旧,但“捉襟见肘”主要用于描述资源、能力或处境的不足,而非身体状态。
2. 避免滥用:该成语语气较重,适用于较为严重的困境,不宜随意使用。
3. 语境要准确:需确保上下文能够体现出“资源不足、难以支撑”的含义。
四、总结
“捉襟见肘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用来形容在某种情况下资源、能力或条件明显不足,导致无法顺利应对问题。它常用于书面语和正式场合,具有较强的表达力和画面感。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一成语,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表现力。